- · 《江汉石油职工大学学报[05/20]
- · 《江汉石油职工大学学报[05/20]
- · 《江汉石油职工大学学报[05/20]
- · 《江汉石油职工大学学报[05/20]
- · 《江汉石油职工大学学报[05/20]
- · 《江汉石油职工大学学报[05/20]
任伯年人物画的审美贡献
作者:网站采编关键词:
摘要:清末画坛的一座奇峰 论任伯年人物画的审美贡献 任颐(1840—1896 年),字伯年,号小楼,浙江绍兴人。从其生卒年份可知,任伯年乃是处于中国古代社会与近现代交界线上的一位人物
清末画坛的一座奇峰
论任伯年人物画的审美贡献
任颐(1840—1896 年),字伯年,号小楼,浙江绍兴人。从其生卒年份可知,任伯年乃是处于中国古代社会与近现代交界线上的一位人物,而他的绘画在清末画坛犹如奇峰崛起,代表着传统艺术的一个新的高度。他的人物画既具有总结性,又富有前瞻性。上接陈洪绶、八大山人、华嵒、闵贞、费丹旭、任渭长、任阜长之衣钵,下启徐悲鸿及蒋兆和之新一代画风。他不仅是“海派”中的佼佼者,而且也是中国绘画史上的一位大师。
任伯年在山水、花鸟和人物画上都有很高的艺术造诣,但人物画的成就和贡献最为突出,对后世影响也最大。百余年来,画家学者对之所论夥矣,这里仅将他的人物画成就和贡献概括为如下几个方面。
清·任颐
群仙祝寿图
12 条屏 纸本 设色
纵206.7 厘米
横59.5 厘米
上海美术家协会藏
首先,任伯年能将“写真”与“写意”这两种艺术手法很好地结合起来。从逻辑顺序上看,任伯年从艺应是从学习“写真”开始的。他的父亲任鹤声乃是他的启蒙老师。据任堇叔(任伯年之子)记述,任鹤声“善画,又善写真术”,但长期却“耻以术炫,故鲜知者。”到了晚年才“乃以术授”任伯年。后来任伯年虽然辗转各地,直到定居上海,画艺大进,所涉猎的题材日趋广泛,但肖像“写真”始终是他绘画创作的一个重要方面。代表作品有早年的《周闲像》《东津话别图卷》《饭石山农四十一岁肖像轴》《横云山民行乞图轴》《陈允升像轴》《任薰像轴》《沙馥三十九岁小像轴》《佩秋夫人三十八岁肖像轴》,中年时期的《何以诚五十一岁小像》《冯畔山小像》《沈芦汀读书图》《高邕之二十八岁小像》《吴淦肖像》,以及成熟时期的《外祖赵德昌夫妇肖像》《吉石先生顾影自怜图》《高邕之像》《酸寒尉像》等等。任伯年早期的肖像“写真”比较注重造型的准确性,局部刻画非常精到,人物面部和五官皆用线条加以勾勒,其转折起伏之处以淡墨烘染,兼敷色而成。从中可以见出曾鲸画法和任渭长对他的影响。正如任堇叔在他的《任淞云像》上所题:“今日论者,佥谓曾波臣后第一手。”这种“写真”手法的一个基本要求就是“逼肖”对象。张鸣珂在《塞松阁谈艺琐录》中评价任伯年“白描”肖像时曾说:“一时刻集而冠以小像者,咸其添毫,无不逼肖。”讲的就是这个意思。其实不仅是肖像画,而且任伯年的其他人物画题材,包括他的花鸟画也都蕴含着这种“逼肖”对象、忠实于现实的“真”的精义。他在《斗牛图》中曾题曰:“丹青来自万物中。”这一题跋表明,“逼肖”的依据在于现实(“万物”),此为“丹青”之“真”的根源。在这方面任伯年从早年开始就付出了大量精力,从而培养出极为出色的造型能力。据《上海县续志》载,任伯年“曾绘其父像坐立侧眠者多幅”。又据任堇叔的题识所记,任伯年为父亲“捏像”,“侧坐笼袖,宛然生前神采也”。另据载,任伯年在宁波期间,曾住在朋友方樵舲家中,半年后离去,后为主人画像,“伸纸泼墨,寥寥数笔,成背面形,见者皆谓神似,伯年曰:吾襥被投止时,即无时不留心主人之举止行动,今所传者,在神不在貌也”。后来,他来到上海,依然是“观人行者、走者,茶楼之喧嚣,游女之妖冶”,皆能“尽入其笔”,从而“画名乃噪”。这些材料表明任伯年具有很强的目识心记的造型能力,这与他注重对现实生活的长期观察显然是分不开的。因此,任伯年的绘画作品凝结着一种真实的美学品格。
清·任颐
酸寒尉像轴
纸本 设色
纵164.2 厘米
横77.6 厘米
浙江省博物馆藏
清·任颐
苏武牧羊轴
纸本 设色
纵149 厘米
横81 厘米
常州博物馆藏
但是必须看到,在这种逼肖对象的基础上所达到的“真实”并不能涵盖任伯年人物画成就的完整内涵。尤其是他早期作品虽然已具真实的品格,但却依然带有需要进一步扬弃的弱点和缺憾。具体来看,这种弱点和缺憾主要表现为:由于着眼于描绘对象的形貌,因而笔墨形式还稍嫌拘谨,未能达到自如和自由的境地。所以有的学者指出,任伯年的早期作品(如《东津话别图卷》)“在衣纹的处理上写实有余而笔法欠精”。还有的学者认为,任伯年的早期作品“囿于形似”“刻画求胜”“病在太似”,未能摆脱“真”的束缚,“故笔墨间缺乏神味”。这些评语是很有眼光的。
文章来源:《江汉石油职工大学学报》 网址: http://www.jhsyzgdxxb.cn/zonghexinwen/2021/0211/550.html